王 洛
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把蒙古各部分成若干单位,这种最基本的单位就叫旗。
为什么叫“旗”呢?这得从女真族说起。在氏族制时期,只要出猎,不管有多少人,都要按氏族而行,每10个人为一个单位,各出一支箭,以一人为头目。这种组织叫“牛录”(满语)。后来,从努尔哈赤开始,把这种狩猎组织增大,改编为统辖300人的最基本的行政单位和军事单位。此后又增大为更大的单位,叫“固山”(满语)。
1601年正式成立了4个固山,1615年又设立了8个固山。8个固山约有6万人。8个固山各有旗帜,旗帜颜色各不相同:正黄、正红、正蓝、正白、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因为有旗帜的缘故,汉语就把固山译为“旗”。后来,清朝把归附它的蒙古族,也编为8个旗,叫“蒙古八旗兵”,旗色也是上述八种。这里说的旗,主要是军事单位,是适应打仗而设立的。
“盟”由会盟而来。清政府为了加强统治,所以规定临近的各旗,每三年举行一次会盟(有时一年举行一次)。会盟的地点通常在便于各旗集中的地方。一经指定,这个地方就有了“盟”这个名称了。清政府曾把内蒙古分为49个旗,6个盟。每个盟都设盟长一人,副盟长若干人。
现在,旗、盟这样的名称一直沿用着,不过其内涵与清时已大不相同。今天的旗是相当于县一级的行政单位,盟则相当于地区一级的行政单位,一个盟一般包括若干个旗。现在,内蒙古地区的盟,有的已改成了市,但作为历史的见证,“旗”“盟”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