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瑛
2021年8月16日,邯郸市委张维亮书记在邯郸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传承‘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山水格局”。把最具邯郸地望特征又长期不被关注的丛台刻石正式推向世人面前,站在广阔的历史时空上为邯郸加快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擘画了山水蓝图。
“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刻石,嵌砌于邯郸武灵丛台西垣,由著名的爱国军事家胡景翼题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从书法艺术上看,八个大字颇得清人赵之谦《颜底碑面》之精髓。用笔以圆为方,笔力沉实,笔致含蓄;结字庄重饱满,斜画紧结,谨严里带着浪漫。八个字字大经尺,魏碑、颜楷相揉参半,一股宏逸郁勃之气回荡其间。高桂滋、王琴堂本《邯郸县志》(1933年版)谓其:字仿六朝,虽非古物而锋棱整洁,颇觉古气郁盘。
胡景翼化用老子“紫气东来”典故,把“东”改为“西”。这不仅使得紫山之西与滏流之东在文法上对仗,而且点石成金,生动形象地呈现出邯郸独有的紫山西望之祥瑞之象,使赵都邯郸的山水之景融为一体。“滏流东渐”意为滏阳河的流水缓慢地向东方流去,“紫气西来”意为紫山的祥瑞紫气从西面向邯郸传来。一山一水,描绘出了从武灵丛台所见的古都盛景。“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刻石为胡景翼于1922年6—9月间,在邯郸牵头修复武灵丛台时所题。1922年冯玉祥任陕西督军时,胡景翼任第一师师长,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率部到河南援助直系,直系败后曾驻河北正定、邯郸一带。
胡景翼(1892—1925),字笠僧,又作励生,陕西富平人。胡景翼的父亲胡彦麟,颇识文墨,侠义豪爽,常与著名学者章太炎来往。胡彦麟有六子一女,胡景翼为长子。胡景翼深受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投笔从戎。他参加了西安起义、促成了北京政变,是辛亥革命时期北方的著名军事家。他主政下的河南省达成了国共两党合作,践行了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李大钊的帮助下,他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社会主义苏联,投向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不幸逝世,胡景翼悲痛欲绝,右臂疔疮大发,病情急剧恶化,于1925年4月10日溘然长逝,年仅34岁。
刚刚闭幕的邯郸市第十次党代会在全面谋划全市长未来展的同时,对中心城区建设提出了“构建‘太行为屏、滏水绕城、环境绿廊、十字轴带、满城园景’的空间形态”,为全市人民描绘了纵横百里的宏大天际线,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形象呼之欲出!重温“滏流东渐、紫气西来”题刻的历史掌故,叫响邯郸独具特色的“滏流东渐、紫气西来”秀美地望,此其时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