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套人民币介绍(上)
孟祥生
第二套人民币是在第一套人民币统一全国货币的基础上,于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的,虽然只流通了10年左右,但它却承载了太多的酸甜苦辣,收藏它就等于收藏一本最好的社会科学教科书。收藏人民币就是在珍藏那一段段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统一全国财经工作,并在很短的时期内实现了金融、物价的基本稳定,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市场物价稳定,国家财政收支基本实现了平衡,商品库存、黄金储备逐年增加。但是,解放前连续多年通货膨胀的遗留影响没有完全消除,加上第一套人民币的面额较大(最大为5万元)而且单位价值较低,在流通计算时以万元为单位,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不利于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受当时物质条件和技术的限制,第一套人民币的纸张质量较差,券别种类繁多(62种),文字说明单一,流通过程中票面破损严重。为了改变第一套人民币的设计不足,提高印制质量,进一步健全和巩固我国的货币制度,国务院于1954年12月21日发布命令,责成中国人民银行自1955年3月1日起发行新币、回收旧币(新旧币的折合比率为新币1元等于旧币1万元)。
第二套人民币共有11种面额、16种版别,每种券别版面均印有汉、藏、蒙、维吾尔四种文字。设计者是著名美术教授罗工柳、周令钊、王式廓。1955年3月1日当天发行了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等10种,1957年12月1日又发行了10元券1种。纸分币开始发行时,均加盖罗马冠字和号码,俗称有号码纸分币,也称53版纸分币,后一度停止生产发行。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场活跃,硬分币供应紧张,于是中国人民银行便恢复了纸分币的生产和发行,但这次投放市场的纸分币只有冠字,无加盖号码,俗称无号码纸分币。为便于流通,1957年12月1日起又发行了1分、2分、5分三种金属分币,与纸币等值混合流通(2007年4月1日第二套纸分币正式推出流通领域)。
1955年7月,即在第二套人民币刚刚发行4个月以后,就发现了红色1元券出现严重变色褪色现象,相关部门迅速组织人员进行调查,经过技术鉴定确认,纸币变色褪色主要原因是油墨的连接料性能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于1961年3月25日发行了黑色1元券。新版黑色1元券,除了与红色1元券颜色和年号不同外,在正面天安门图景上取消了8个宫灯,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两条标语。
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后立即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称赞这套人民币好看、好认、好算、好使。这套人民币面额结构较为合理,首次实行主辅币制,并发行了金属货币,使新中国货币进入纸硬币混合流通时代,人民币的币值得到空前稳定,成为我国第一套完整精致的货币,也对健全我国货币制度,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4年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限期收回三种人民币票券的通告》,决定从1964年4月15日开始限期收回苏联代印的1953年版的3元、5元和10元券(俗称“苏三币”),1964年5月15日停止收兑和流通使用。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曾请苏联帮助印制第二套人民币3种面额最大的纸钞,为什么要把如此重要的事情去请苏联代印呢?这还得从第一套人民币说起。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受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限制,采取了多地区分散设计、制版、印刷和分地区就近发行的办法,因此缺陷较多。1952年4月初,为了健全货币制度,我国政府做出了改革币制的决定,发行新人民币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开展。但受当时物质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加上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我国的印钞造币工业只能求助于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那时我国印钞纸全部从苏联进口,纸面的防伪水印图案也是从苏联做好后运回国内,油墨颜料则从香港购进,只好请“苏联老大哥”帮忙。1952年4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亲赴莫斯科,与苏联方面商谈代印人民币的事宜,并达成了意向。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印制局贺晓初副局长和陈邦达等人留在莫斯科,与苏方接洽后续具体技术问题。
1953年2月,中苏双方就钞票印样、数量、交货时间等事项签订了合同。时任驻苏大使张闻天同志向苏财政部长兹维列夫提出:“由于我东南边疆,台湾的蒋匪及美帝常以伪钞输入捣乱,因而防假要求更为重要。我们要求将使用于卢布上的技术用于我国新币上……要像卢布5元、10元上的花纹那样好。”因此面额3元、5元、10元的人民币由国内设计绘样,委托前苏联代印,民间俗称“苏三币”。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由外国代印人民币,其中的3元券是我国迄今为止发行的唯一一张面额为3元的人民币。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为防止其扰乱我国金融秩序。1964年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被迫宣布回收3元、5元、10元三种人民币,规定从4月15日起苏印“三种票”停止在市场流通,至5月14日止为收兑期,要求持有者到银行把这三种钞票兑换成其它面额的钞票,限期一个月,过期作废。当时人民收入还很低,看到布告后,大多立即去银行进行了兑换,仅有少数钞票流散在社会上,如今成为人民币收藏爱好者的收藏品了。
收回苏印“三种票”后,市场上大票缺乏,不利于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为此,1962年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深棕色5元券,其主景图案与苏印5元券相同,颜色由原来的酱紫色改成深棕色,此版是我国自己的雕刻师刻制的,在花边、花符、装饰、底纹等各个方面增强了防假技术,成功运用了黑白多线圈和多线接线技术,印钞纸首次采用了国产满版水印纸。至此,第二套人民币的版别增加到了16种。由于当时不具备生产10元券的条件,因此,该5元券是第二套人民币中我国自己设计、雕刻、印刷及当时一段时期内市场上流通的最大面额货币,在当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是我国印钞事业从部分依靠外援过渡到本国完全独立印制的标志。
(作者为邯郸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协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