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人民币介绍(上)
第一套人民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进军的形势下,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统一解放区货币,由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于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的,它在中国金融货币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西北农民银行和晋察冀边区的华北银行以及山东解放区的北海银行合并,在石家庄中华北街11号(今中华北大街55号中国人民银行旧址纪念馆和河北钱币博物馆)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首任总经理南汉宸,副总经理胡景云、关学文。同一天,发行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简称人民币,“人民”为“人民银行”简称),也就是后来的第一套人民币,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货币史上的货币鼻祖。第一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六字由当时的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同志题写,第一批发行的10元、20元、50元三种券别,首先在华北、山东、西北三大解放区流通使用。随后发行了1元、5元和100元三种券别,此后各券别和版面的人民币逐步推广到全国各个解放区。
第一套人民币是在统一各革命根据地货币的基础上发行的,发行统一的货币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抗日战争胜利后,各解放区人民政府就开展了统一货币的工作,如华中解放区发行的统一了华中币,收回并统一原来新四军开辟的各抗日根据地发行的多种名称不同和币值不等的地方货币。其它解放区也采取了类似的统一货币的措施。但是在各解放区统一货币工作尚未完成时,国民党反对派就发动了全面内战,解放区许多地方被国民党军队占领,统一各解放区货币工作不得不停止。
1947年夏,解放战争进入我军胜利反攻阶段,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在各解放区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取得了一个个重大胜利,各解放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华北、西北、华东解放区逐步连成一片,各解放区之间贸易联系、物资交流日益发展。但是各地货币不统一、货币比价不固定,成为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的重大障碍,给野战军机动作战带来很大困难。因此,迫切需要改变各解放区货币发行之版别多、种类繁杂、比价不同、相互折算不便的状况,急需统一各解放区货币。
1947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华北财政办事处成立,董必武任主任,统一领导华北区财经工作,并着手开展统一货币工作。不久,晋察冀边区银行停止发行其银行币,冀南银行币成为华北解放区统一货币;1948年1月西北解放区停止发行陕甘宁边区银行币,西北农民银行币成为西北解放区的统一货币;10月山东解放区北海银行币与华北解放区货币相互流通,11月华北解放区统一流通北海银行币。从此,北海银行币成为山东和华中各解放区统一的货币。陆续全国各解放区除中原、东北等解放区自成独立货币体系外,华北、西北、华东三大解放区货币统一工作基本完成。解放前夕,全国共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银行三十余家,发行各种票面货币257种,1948年11月初,董必武提出,要在平津解放前组建中央银行,当时很多人建议用“联合银行”、“解放银行”以及“全国解放银行”等名称,后来晋察冀边区银行副总经理何松亭建议,采用“中国人民银行”这样一个名字。1947年10月,董必武致电中央,称未来的中央银行定名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央批准后,原定于1949年1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的决定,提前到1948年12月1日。纵观中国金融革命货币史,可以说,它有三个不可磨灭的里程碑,一个是1932年江西瑞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第二是1941年延安的陕甘宁边区银行;第三个就是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保证了解放战争胜利进军的需要,促进了经济恢复与发展,最终成为统一的全国货币,它结束了国民党统治下几十年的币制混乱历史。1949年1月,北平解放,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迁到北京。全国解放后,各大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人民银行相继成立。1951年底,除西藏自治区和台湾省外,全国范围内货币已经统一,人民币成为中国唯一的合法货币。第一版人民币发行后,原来流通在各解放区的地方币陆续停止发行,并按规定比价收回。在全部收回前,按一定比价照常流通。其比价是:人民币对冀南银行币、北海银行币、华中银行币和中州农民银行币比价为1:100;人民币对晋察冀边区银行币、东北银行币、热河省银行币和长城银行币比价为1:1000;人民币对西北银行币和陕甘宁边区商业流通券比价为1:2000。
第一套人民币自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至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使用,共有12种面额62种版别,除1000元耕地狭长版券外,其它全部均由晋察冀边区印刷局的王益久和沈乃镛设计,票面上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和面值汉字由时任华北政府主席、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董必武同志书写。其中:1元券2种、5元券4种、10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7种、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500元券6种、1000元券6种、5000元券5种、10000元券4种、50000元券2种。由于时逢全国人民解放战争前夕,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因此,这套人民币没有发行辅币和金属硬币。在图样题材上,涉及工业、农业、纺织、商业、交通、运输、工厂和矿山等当时经济建设和新社会人们生活的图案,生动展现了当时我国解放事业及建国初期人民的政治、生活、文化、社会百态,完整真实记录了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建设新中国、新社会如火如荼的激情岁月,体现了第一套人民币的真实历史意义、地位及作用。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与流通时间横跨了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它既是战时货币,又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恢复时期的货币。因此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套人民币现在已经很稀少了,多数券种十分罕见,只能在大型拍卖会上觅其芳踪。但在其62个版别中,并不是每个品种都值钱。比较珍贵的,都是存世量少的,其中12枚被专家称为“十二珍品”,它们是:壹万圆“骆驼队”和“牧马图”、伍仟圆“牧羊图”和“蒙古包”、壹仟圆“马饮水图”、伍佰圆“瞻德城”、伍万圆“新华门”和“收割机”、伍仟圆“渭河桥”、壹佰圆“帆船图”、贰拾圆“打场图”、伍圆“水牛图”,这12种的收集难度最大。在“十二”个珍品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发行的蒙文版壹万圆“牧马图”、伍仟圆“蒙古包”和维文版伍佰圆“瞻德城”、壹万圆“骆驼队”,被收藏界及专家称为“绝品四珍”。
壹万圆“牧马图”发行时间为1951年5月17日,票面图案是内蒙古牧民放马图,背景是茫茫大漠。背面图案为五瓣花符,花符中间及正上方有蒙文“壹万圆”和“中国人民银行”字样。图案描绘一位蒙古牧民,手执修长的套马杆子,在一马平川的草原上牧马。天空辽阔,牧草丰美,近景处以头马为首的数匹骏马神态悠闲缓步前行,远景处成群的马儿或吃草、或休憩;牧马人、马与自然构成一幅和谐的美丽图画。正面主色调为浅紫与红茶色,背面主色调则为浅蓝与茶色,印刷工艺为胶印五色。防伪举措:暗记为票背行名左上角的花符有一弧线开口,行名右上角的花符有一弧线不开口。收藏界公认壹万圆“牧马图”是人民币收藏中最具王者风范的珍品,俗称“票王”。
伍仟圆“蒙古包”发行时间1951年5月1日,此券位列仅次于壹万圆“牧马图”,票面色彩以绿为主,有浅与深的区别,背面以蓝色为中心色,深浅相互搭配,正面图案是蒙古包与骆驼,背面图案为花符,有蒙文字样,它与壹万圆“牧马图”是仅限于蒙古族地区流通的人民币。印刷工艺为胶印四色,凹印一色。防伪举措:票面右图蒙古包顶部有“蒙古”二字暗记,票背中央蒙文上有“5000”数字,中间蒙文中有一“人”字暗记。由于该币流通时间短、面额相对较高,因而存世量极少,市场价格仅次于壹万圆“牧马图”。
(撰文并图片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协常委 孟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