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衢
考核一定有排名,银行人很在乎排名,因为它是相互作比较,是评价的阶段性结论,事关名声。人们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在排名中强者希望得到鉴别,进步者从中得到肯定,退步、落后者也得到触动,即便是保守求稳者也不得安宁。排名具有一种魔法,一匹“黑马”扬鞭而上,即刻打乱了原先的秩序,它超越得越多波及面越大,搅动起浓郁的竞争氛围,这种气息深深地压迫着银行人的胸腔,感受到无形的压力。
记得我在广东分行任职时,为了分析经营机构的状态,将所属220多个支行按照6项指标自然排序列表,按季公布。我走到哪个支行,只需查阅或让行长自报各类排序号,就清楚地显示出该行的经营规模和状态等级,一目了然;而支行长自然清楚自身状况,会一五一十地汇报经营位次、变动和工作情况,上下定位准确,方向明确,工作指导不会误诊走调。
最使我受触动的是,行长们十分计较位次的变动,上升者以此为荣,下滑者焦虑寻因,大家认识到上行是先进,而下滑就是退步,出现了争先恐后的景象。起初的指导思想,只是为使大家知己知彼了解情况,使管理能对症下药,却收获了分支行奋起的竞争机制,是我未所料及却是求之不得的。例如,总有10%的机构跳升了十几位,几乎将所有机构的位次向后移,引得众多行长坐立不安,不进步总不能退步吧?一般情况下,各项经营因素总会催生出“黑马”跃起,搅得不宁静、坐不住、很热闹,既想赶超又怕被超越,急待打听盯着季度公布排行榜。一旦公布,支行班子总会分析指标或找出原因,制定措施并确定下一个赶超的新目标——不超越别人,就会被人赶上。上级行不用扬鞭就把两百多个支行的经营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是一种内生的竞争机制。
应当指出,排名有内外之分,系统内排名不等于市场排名。一家银行内的排名,是在同一制度下的竞赛,而市场排名才体现竞争力的强弱。
增强竞争力是银行重要的管理目标,就必须将其纳入考核,来校验分行的经营状态。外部排名是社会竞争力的名片,是社会对一家银行的解读。有的分支行早已在当地同业中落伍,在当地争强不容易,那可是真本事,超越别人必须有过人之招,平庸者必下滑。我对一些分支行长说:当地的排位更重要,对经营的影响力更大,千万别小看。在当地经营,竞争力不强就抬不起头,口碑差受压抑营销更难,天天受气必人心涣散,队伍怎么带?这才是可悲的。区域竞争力下降不正有你的领导责任吗?别当鸵鸟,瞒不住员工和社会。
内部排名不足以表明分支行经营力、竞争力,只有市场排名才是首要标志。分支行发展的着眼点应在当地,在同业之间。当地排名同样会展示其魔力,各分支行均应作出赶超计划,在当地金融市场奋勇争先!
(作者为中国工商银行原副行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