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版面导航
|
|
崔禄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初步有了“生日意识”
将7月1日作为建党纪念日,是在建党较长时间以后的延安时期,以党中央文件的形式予以确认的。在党成立初期,由于国内军阀混战、时局动荡,中国共产党或投身大革命的汹涌浪潮之中,或处于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一直未开展统一的建党庆祝活动。直到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第一次明确指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这就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初步有了成立纪念日的意识。
在1941年6月5日中央发布的《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中指出:“今年‘七一’是中共产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四周年。”“七一”建党被首次在中央文件中予以明确。同年7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纪念中国共产党廿周年》,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开辟《中国共产党二十周年纪念特辑》,集中刊发了朱德、林伯渠、吴玉章三位同志的纪念文章。至此之后,“七一”庆祝活动开始在全党范围内展开,并逐渐走向常态化。
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这一年建党纪念活动在毛泽东一篇宣言式的重磅理论文章中隆重开启。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7月1日,北平各界群众在先农坛运动场举行盛大集会,毛泽东出席,朱德等领导发表讲话,各民主党派联名向中共中央发了致敬电。在已解放的上海等城市也举行了各式庆祝活动。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隆重庆祝党的生日
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迎来了执政后的第一个“逢十”大庆——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1951年6月22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这是系统总结党的30年历史的第一本简明党史,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以此为起点,一系列纪念文章在《人民日报》和《学习》杂志等刊物上陆续发表,如刘少奇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朱德的《中国人民怎样击败了美帝国主义武装的蒋介石反动派》、邓小平的《紧密地联系群众是我党的光荣传统》等。
1961年6月30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刘少奇在大会上指出:在四十年中间,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一起,做了许多事情。概括起来说,主要是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是在中国进行人民民主革命。第二件事,是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生日庆典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科学总结,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作出了实事求是的公正评价,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邓小平指出:“纪念党的六十周年,不需要另外做什么更多的文章了。也还需要有些纪念性质的东西,但主要是公布这个文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深刻总结了6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而不懈奋斗。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回顾了党的80年光辉历程,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过去与未来相交互的宏阔视野中明晰了党的历史定位,阐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提出了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并勉励全党同志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不骄不躁,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庆祝期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光荣属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中央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肩负人民的希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图片展”。
201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用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勾勒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壮丽篇章,吹响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集结号。当天,《人民日报》推出了90个版面,向党的90华诞献礼,并发表社论《永远为人民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日庆典制度成熟定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庆祝党的生日越来越成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庆典活动越来越成熟定型。每年的“七一”前后,党中央通过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发表党内统计公报等形式庆祝党的生日;逢五、逢十则隆重庆祝,中央举办庆祝大会,辅以各种纪念会、研讨会、文艺演出等活动。
2016年党迎来了95周岁生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庆祝大会上,中共中央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了表彰。
(摘自2021年6月30日《学习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