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胜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写过大量的文章、文件、书信、电报,作过很多重要的报告、讲话,要言不烦,观点鲜明、质朴有力,为我们学习“短、实、新”的优良文风树立了典范。
直截了当 言简意赅
周恩来作报告、写文章,从不拖泥带水,能够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事绝不绕弯子。所以,他留下了许多简短、精炼的好文章。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周恩来立即给中共中央写了意见书《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仅用700多字,就清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指出如果革命力量继续动摇妥协,整个革命必然根本失败,主张采取坚决措施挽救革命。10年后的1937年11月13日,在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不久,他又从山西临汾给中央发电报,同样是只用了700多字,分析了日寇侵占太原后,蒋介石国民党失败求和的空气渐浓,必须反对妥协求和,坚持华北抗战。他在文中强调,当时的抗日战争必须着重于游击战,要扩大红军,争取和影响友军,实现地方政治民主化等。电报发出后,周恩来11月16日在临汾的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讲《目前抗战危机与坚持华北抗战的任务》,进一步从战局、国际、军事、民众动员4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抗战形势,指出国内外妥协调解空气渐渐抬头,发生了“汉奸政权的活跃”“投降主义的生长”“特殊化思想的增长”“‘失败主义’情绪的发生”等危机,并深刻分析坚持华北抗战的可能及其前途,提出实现华北持久战的任务,最主要的是“军队的改造”“开放政权”“开放民运”“肃清汉奸”。这篇3000多字的著名演讲,切中时弊、环环相扣,对动员华北人民坚持敌后抗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45年8月,在日本刚宣布投降时,周恩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目前紧急要求》,全文不足500字,但紧密联系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蒋介石蓄意挑动内战和加强独裁统治的局势,提出了撤退包围和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以避免内战、召开各党派及无党派代表人物的政治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等14项要求,言简意赅、重点突出。
有感而发 实事求是
周恩来作报告、写文章,总是着眼于实践,从来不是为讲而讲、为写而写,所以他的长篇文章也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没有空话套话。
1945年4月30日,他在党的七大上作《论统一战线》的长篇发言,从五个阶段系统地阐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敌人、队伍、司令官3个方面深刻总结统一战线工作的经验教训。这篇发言通过一个个具体事例,发挥了毛泽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文章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回答了人们关切的问题,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产生了重大影响。
1962年4月18日,周恩来在全国政协三届三次会议上的讲话《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发展》,亦是如此。他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指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任务,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果的基础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动员更多可以动员的因素,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扩大我们的民主生活”。
写于1928年11月的《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深刻论述了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关系,分析了党内小资产阶级意识的种种表现,指出这些小资产阶级的意识时时在破坏党的组织,妨碍党的工作,全党同志应坚决地起来肃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
写于1943年4月的《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向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强调正确的领导必须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使当时当地的特点与党的总任务联系起来,以确定一个时期的任务和方针,规定适当的口号和策略,并从实践中证明党的路线和策略是否正确;必须把领导者与群众两方面的经验综合起来,领导才是正确的。
写于1963年5月的《反对官僚主义》,指出“官僚主义是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一种政治病症”,并列举了官僚主义的20种表现,强调“官僚主义在我们执政的党内,在我们的国家机关内,的确是十分有害、非常危险的”,必须坚决加以克服。
思想深刻 富有新意
周恩来的很多讲话、文章,都在解决新问题上提出了重要的思想和主张,讲出了前人没有讲过的新话。
人们经常提到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的3篇讲话,就是因为讲了新话、有所创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重要文献。一是1951年《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根据当时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的实际情况,论述了知识分子应如何从民族立场到人民立场,更进一步到工人阶级立场,以及在学习和实践中分清敌我友,努力进行自我改造,做到为人民服务。二是1956年《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强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鲜明地指出我国知识界的面貌在过去6年来发生了根本变化,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三是1962年3月在广州的讲话《论知识分子问题》,针对1957年以后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出现“左”的倾向,指出知识分子属于劳动阶层。
1949年在《当前财经形势和新中国经济的几种关系》的讲话中,强调“生产是我们新中国的基本任务”,创造性地分析了新中国几种主要的经济关系,提出了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内外关系、工商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上下关系的原则,明确提出农业是基础、工业是领导的观点。他在几届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经济建设的论述,贯穿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中心思想。1954年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我国伟大的人民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以便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并第一次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在我国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任务。1964年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1975年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重申了这个宏伟目标。
(摘编自《学习时报》,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