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 李昂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不断深度融合,金融科技正不断为金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其中,生物识别、活体检测、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客户身份认证、智能客户服务、反欺诈等领域拥有广泛的金融产品应用场景,在识别精度及效率方面具备优势;区块链技术由于存在账目实时确认、数据难以篡改等技术特性,适用于构建金融业资产交易系统、资金清算系统,特别是在跨单位的合作业务中,有提升合作效率和降低运作成本的作用;传统金融机构往往采用集中式数据库和高端存储架构,系统维护成本高昂、扩展性差,而应用云计算技术构建的新一代IT基础设施,能够以更低成本、更安全可控的方式来适应互联网业务的开展;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于信贷产品风险定价、反欺诈、客户行为预测、贷后管理以及金融产品智能推荐、客户细分和管理等方面。
从银行业来看,金融科技正通过与行业场景深度融合,推动商业银行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发展。布莱特·金(Brett King)在《银行4.0》一书中提到了技术推动银行发展迭代的路线:银行1.0,是以物理网点为中心开展业务;银行2.0,ATM让银行能够提供全天候服务;银行3.0,智能手机让用户随时随地操作业务;银行4.0,无感知植入式的智能银行。
随 着银行业进入数字化驱动的4.0时代,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已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体现为发展理念、组织架构、业务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等全方位的融合,银行的金融科技布局也逐渐走向多元化,而开放银行、智慧银行是两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1)开放银行是一种平台化的商业理念,银行角色定位为平台构建者、服务撮合者、生态整合者,并以API(应用编程接口)为主要技术手段,将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拆分和打包,与各场景结合、对外开放重塑银行核心服务。开放银行是金融服务在互联网环境中的生态重塑与服务创新,既可以直接呈现,也可隐含在第三方服务的过程中。将各种不同的商业生态嫁接至开放银行平台之上,再通过这些商业生态间接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从而形成共享、开放的平台模型,构建一个全新的金融服务生态系统。
目前国内各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都在积极尝试符合自身特点的开放银行模式。一些率先探索的银行意识到,开放银行的关键在于以客户为中心、搭建开放生态,而基于“云计算+API+区块链”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平台是实现“银行无处不在”这一前景的重要支撑。
(2)智慧银行是在大数据的基础之上,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作为银行业的知识沉淀与自学习机制,逐步向智慧的金融产品、服务、营销、风控演进。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客户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银行作为智慧金融,其发展路径也要全面动态优化。智慧银行不是一个产品或者服务,而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运营、服务、营销、风控等前后端各项业务上的同步应用,以提升金融服务的深度、宽度和广度。
数字化时代,银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颠覆性革命,科技在各个金融服务领域重新定义银行。但由于不同规模的银行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资本和技术差距,数字化程度和发力重点不同,相对大型银行而言,中小银行面临更激烈的行业内外竞争,数字化转型更是迫在眉睫,同时往往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人才缺乏、移动端客户体验有待提升、大数据风控体系有待完善等,这就要求中小银行数字化发展应转变思维,结合自身优势,从客户需求和业务体验出发,做好重点突破,以适当的切入点去发展自己独有的金融业务,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实现弯道超车。
笔者在邯郸银行挂职锻炼期间,有幸看到了邯郸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探索和努力。邯郸银行依托与兴业数金合作打造的新一代信息系统,在不断深化专业能力建设的基础上,以数字化、平台化、智慧化为方向完善信息技术对金融服务的支撑和驱动。 挂职以来有三点感触颇深:一是从目前正在进行的云缴费、灾备等项目可以看到,科技部门在进行IT基础设施及各业务系统建设时,其目标不仅仅是为各项业务的运营管理提供稳健的技术支持,更注重对各系统的重整、优化以打造“共享和整合的业务服务系统”,为新技术驱动业务变革夯实基础;二是从微信银行的线上存款嘉年华活动和手机银行高频的更新迭代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团队通过零售金融与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以敏捷开发的形式,集业务、科技、风控、运营和营销五维一体,高强度、高频率地进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打造更加智慧化的零售金融新模式、新服务和新渠道,不断拓展零售业务场景、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并为银行未来业务的开展进行了技术储备和经验积累;三是从邯郸银行提出的“全行学IT”的理念和计划可以看到,邯郸银行正主动拥抱金融科技,迎接技术发展及业务变革带来的挑战,提升行业竞争力。
科技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银行业的发展理念和运营模式,银行业将金融科技提升到战略高度,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必将推动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作者为河北金融学院教师,邯郸银行挂职干部)
|